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校园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园动态 -> 正文

校园动态

申凡教授侧记:学者 长者 师者

发布日期:2014-11-06    发布人:管理员   访问次数:

九月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人文学部主任办公室门口,屋内的申凡正端详地坐在办公桌前,边看着电脑边在思索着什么。直到记者打了一声招呼,他才察觉有人来访,便连忙摘下耳上镜片厚重的老花镜,热情地一边招呼来者落座,一边去墙脚的饮水机倒水。虽已年逾花甲,但举手投足间不失轻盈与利索、温文与尔雅。

一张长方形的茶几,申凡端坐一头,背靠沙发,笑容温和。由于早有准备,申凡一坐定便开始与记者聊起来,从求学时代一直聊到现在的工作。他的普通话很标准,短促有力、中气十足又略带雌性的嗓音,让人感觉听他说话就是一种享受。

学者:湖北省首个新闻学硕士

申凡高考时赶上了“文革”,1968年成为了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在插队期间,他读遍了自己能接触到的所有书籍。在后来入伍的5年中,他又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理论。1975年他复原到西安铁路局下属的一个单位,任党委秘书兼新闻干事。1980年考上中国社科院新闻所的研究生。在读研究生的三年间,用他的话说,是他知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开阔,对他的学术之路影响最大的三年。北京各个领域的专家担任各门课的导师,使他茅塞顿悟、研究大开、受益匪浅。一帮“新闻国手”的业务操训,迅速地夯实了他的专业能力。同学间的交流、辩论、思想的碰撞与交锋,更是练就了他兼容并包的学理涵养、学术胸怀和对新事物敏锐洞察的心理特质。

1983年,申凡从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毕业,以湖北省首个新闻学硕士的身份来到华中工学院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任教,从此介入传播心理学的研究。申凡是国内在这方面最早的一批研究者,发表了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的专著《采访心理学》(人民日报出版社)被《新闻学大辞典》列为专门词条予以介绍。30多年来,他从未间断对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与探索。申凡说,如果走上了学术之路,首先要知道自己缺什么,无论是理论方面、方法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在高校工作的30余年间,在他看来是实践推动了他,学生推动了他,教学和课题推动了他。

长者:待人亲和 事后点醒

凡是与申凡打交道较多的人恐怕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热爱生活且智慧生活的人。“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是他身体力行的信条,也是他常常勉励年轻人的一句话。

在某个周末,如果你刚好徜徉在夏日清风徐徐吹过的磨山景区草坪,或漫步于冬日暖阳沐浴着的落雁岛湖畔,那你就极有可能碰到他。因为很多个这样的周末,申凡可能会开着车来到这里,从后备箱取出折叠座椅,手里捧着一本书,宁静地阅读、思考。“在我读书期间,经常会被申老师一个电话召唤,便坐着他的车前往东湖某一处临湖坡地读书、畅谈,在山水相融之间坐谈论道,何等快哉!”他的学生陈奕颇有感触地说。在轻松愉悦、沙龙漫谈式的氛围中谈学问,聊课题,既增长了学问,也享受了生活。陈奕回忆起读博士的三年,最宝贵、最愉悦的时光,就是这种开放式的研修。

申凡待人亲和,尤其是和年轻人相处时,他总是设法让对方感觉到轻松、自在,不受拘束。同他一起出行,他会兴致盎然地讲述沿途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同他一起吃饭,他会因时制宜地穿插各种有趣的知识;同他一起共事,他除了关注身边人的工作和学习,也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尽力排忧解难。人文学部副主任杜俊伟告诉记者,记得一次一起吃饭时,他很周到地提醒初次尝试羊肉泡馍的南方同事,“泡馍一定要“嚼细、嚼透”,如果囫囵,晚上可能会肠胃不适。”还有一次一起吃水饺时,他教同事如何巧用腕力来“抖盘子”,将与盘底粘在一起的饺子顺利分开。

申凡的学生都说他几乎不发脾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原则。杜俊伟说:“申老师擅长从正面鼓励、讨论改进工作办法的角度来解决问题。面对年轻人做得不好的情况时,他经常会以这样的话语来切入:‘你看,如果我们这样来做,效果会不会更好些……。’”申凡待人接物有个典型特点,被他的学生总结为“事后点醒制”,不管对待什么人,处于什么情境之下,始终温谦有礼、关爱体恤。即便当时有什么意见或想法,也不会让对方难堪,而是在事后找个合适的时机,不露痕迹地点出来,让当事人在惊惭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和敬佩。

“我与申老师相处多年,不时有做人做事不恰当的时候。在我的记忆中,申老师从未在公开场合对我作出批评,而经常是在之后某一次轻松的见面或聚会时,以谈心的方式逐一点明、分析我当时做法的不足或错误,并充分照顾到我的感受,让我在反省自身问题的同时,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申老师的人格素养和交往能力上的滴水不漏、温严有序。”陈奕如此评价道。

师者:治学严谨 以身垂范

在学生当中,申凡一向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著称。很多学生感觉上他的课有很大的压力,但他又被学生票选为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我最喜爱的老师”。这个貌似矛盾的统一源于申凡“要教给学生真本事”的教育理念。陈奕回忆说:“至今我还记得,从读博士的第一天开始,申老师就给我们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读书计划,内容包括一整套的博士期间必读书目、阶段性安排、读书心得撰写、读书汇报交流,以及针对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求学背景和个人特点所制定的学习计划。”在申凡看来,宁可让学生在校时怨他严得不近人情,也不能让学生毕业后骂他误人子弟。以前他也确实担心这样的严格管理学生会不理解,后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们其实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明白老师的苦心。

自从来到文华学院担任人文学部主任后,申凡仍然在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对象变成了一批学部的年轻老师。文华基础比较薄弱,老师流动性很大,他一直在思考究竟该怎么做,能做多少事?他坚信:青年教师怎么样,学部的明天就会怎么样。

2014年,人文学部申报的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成功立项。从提出构想到初创再到获批,期间的辛苦不为外人所知。“这里面最辛苦的就是申老师,他不仅要负责整个基地建设的宏观统筹,还要具体协调和处理各类细节。”陈奕说。

2013年10月中旬,为达到省里的申报要求,人文学部决定在10月底召开一次全省范围内的品牌发展研讨会。不到两周的时间要开一个全省会议,难度可想而知。申凡秉持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带领年轻老师,合理分工,统筹安排,会议终于在10月30日顺利召开,并取得较大影响。“那段会议筹备期间,我和其他成员每天都忙到凌晨1、2点,申老师也是一天数个电话,安排与提醒各种细节直到深夜才睡”,陈奕说,随后申老师到北京出差一个月,负责全国自考命题组的工作,封闭管理,无法接打电话。而在此期间,省里组织的专家团随时可能来基地考察和评估。“申老师白天不能回复我,就每晚回到房间后,根据我的汇报情况,通过短信或电话逐一指导和解决,他的认真负责、细致周到令我十分感动。”陈奕回忆道。

“申老师工作上最大的特点,按学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既贡献工作突破的思想,也以身垂范地推动工作的实施’,在带动学部教师参与产学研活动的过程中锻炼我们,鞭策年轻人进步。”杜俊伟告诉记者。

据了解,品牌发展研究中心目前正在承担一项关于新媒体品牌方面的横向课题。而在老师们参与课题之初,学部里除品牌专业的老师之外,其余几个专业的老师普遍认为该课题与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或研究方向关联度不大,便开始变得茫然、没信心、没动力。在此情形下,申凡从基本品牌理论和操作方法入手,多次组织老师们进行专题性学习,让大家参与其中。通过学习理论、观摩、实操,让老师们消除对新鲜事物的神秘感、困惑感。通过头脑风暴,对课题任务进行切割、商讨研究思路、厘定研究方法、协调研究任务。就这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一个看似无从下手的任务,通过申凡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帮助,老师们逐渐熟悉了研究推进的模式并获得了相关的能力和信心。现在,申凡已经开始让部分研究骨干承担起课题的组织和协调任务,进而促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其中,各得其所。

杜俊伟还告诉记者,“有一次申老师为了让老师们尽早解决一个研究思路的问题,便组织老师们在中秋节前夕开展‘QQ会’进行研讨,有位老师便在私底下抱怨申老师把大家的节奏逼得太紧。”后来,这位老师在经过多轮次的参与和具体操作后,感觉自身的研究视野扩大了,研究素养也明显得到提升,便开始乐于参与到中心的研究工作中。

老师们从最初的“被推着往前走”到“自行地往前走”再到“主动地往前走”,申凡的原动力和身体力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特别感谢杜俊伟博士、陈奕博士对本文提供资料上的帮助  转自 《文华》编辑部  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