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优质课程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课程建设 -> 优质课程 -> 正文

优质课程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日期:2022-06-10    发布人:中文系   访问次数: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2021年获批为学校的“一师一优课”,主讲教师为彭晓艳博士。根据学部和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行“一师一优课”的工作安排,要求每位教师针对自己所讲授的一门课程进行研究,不仅局限于教学层面,更是将之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研究教学规律的突破口。《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建设从2016年就已经开始,根据建设规划,将《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建设设置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16年到2017年)完成教学大纲、课程讲义、教学日历和课件等教学材料;第二个阶段(2018年到2019年)完善教学讲义,进一步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构思教研论文;第三个阶段(2020年到2021年)申请教研课题,完成教研论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到2021年底三个阶段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主讲教师获评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从2022年开始《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建设进入拔高建设,实行个性化创新阶段。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各高校中文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和语言、文学一起构成中文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骨架,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重要的二级学科,具有综合性、学科边界模糊、学科历史悠久以及基础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课程内容来看,理论性较强,一般是在学生学习了语言学、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训诂等课程之后在高年级所开设,一些重点高校在本科阶段的教学往往和研究生阶段教学接轨。

本课程共32学时,理论28学时,主要对古典文献学理论以及各专题的讲授,课内实践4学时,主要训练、检验学生的古典文献利用与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古典文献的注译、标点、检索等专题内容将在另一门延伸课程《文献检索与论文规范》中进行讲解。本课程由古典文献学总论开始,介绍文献学相关概念、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历史;讲解古典文献的形成、流布、类型及载体;重点讲解传统文献学五大分支中的目录、版本、校勘,涉及古典文献的辩伪、辑佚;进而介绍几种重要的出土文献。要求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语言学、古代文学、文化概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既注意课程之间的交叉性,又重视本课程的独特属性。

内涵把握: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属于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的重要的二级学科,是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学习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古代文学、传统文化、传统语言学、中华元典课程,帮助引导历史、哲学、文化史等关于古代的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基础课和重要工具。此外,中国古典文献学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包含了大量的文献应用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授课对象是具有一定中文基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深度把握:针对传统内容设置与文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存在矛盾,专家认为内容偏难,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对策有:更换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增加内容的实用性,授课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形成文献学思维、把握文献学的知识体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序。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要求相对较高,在课程设计中,不仅仅要介绍古典文献学的理论知识,更应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讲授过程,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授课为主导。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不追求过深,将理论性较强、文献积累要求较高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及资料,供有意报考研究生和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学习,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中,尽可能覆盖全体学生。授课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形成文献学思维、把握文献学的知识体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序、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观念,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提高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教学过程与形式 

   以理论教学和案例研讨教学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尝试巴特勒教学模式中的拓展与迁移模式,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1. 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吸引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2. 阅读文本的实践活动,读书沙龙。文献阅读贯穿整个过程(包括本课程及后续课程),每位同学根据兴趣或者需要,选择一部古典文献精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3. 实践教学法。如:自撰一份专题书目提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兴趣或毕业论文选题确定专题,所介绍文献应自成系列,并达到一定数量)

4. 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一是新课讲授后留问题;二是对那些要求自学的章节,教师根据内容重点设置思考题,再根据情况监测学生自学的效果。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内外的作业与训练很重要,但课时少,学生人数多,作业的检查与评价存在问题。针对此种问题,对策如下:设计学生能完成且不得不完成的作业与练习;将预习、复习、大型作业与考核内容联系起来,课程考核重过程。采取的方法:适时检查并评点作业,将质量高的作业作为典型在课堂上评点,增强自信;期末考核增加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分量。

经过多方尝试,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在本学期后期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作业完成情况明显有改善,更多的学生主动完成课外作业甚至老师额外布置的作业。

三、课程考核方式创新

本门课程实行“专业基础不动摇,课程考核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特点是理论性较强,知识点繁多,是本专业学生比较畏难的一门课程,曾经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相对较高。任课老师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贯彻个性化教育理念和文华中文+“能说会写”的专业目标,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创新,特别在课程考核方面,实行了“专业基础不动摇,课程考核多维度”的创新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课程采用了考试、实践、论文等多角度的方式。

根据专业基础课的要求,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方式。虽然考试的方式没有变,但是考试题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选择,在传统的知识点识记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开放式试题的比例,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融合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当中。以这样开放式、主观题的方式来设置题目,实际上考试的内容更广泛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也降低了,更能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另外,从2021年开始,这门课程更加重视过程的考核,甚至将考核的任务从课内延展到了课外。首先,从开课的第一周就开始布置古籍文献阅读作业,要求每位同学阅读一部元典,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读完后在全班进行分享,教师批改点评,计入平时成绩。以下为部分作业截图:

    将课程思政融合到过程考核当中。通过设置课外拓展学习与实践内容,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元典文献与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布置同学们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并思考,带着思考题目和老师布置的任务参观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北省博物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实践证明,这些学习与实践的效果非常好,不仅学生喜欢,乐意去完成,而且也引发了学生更多深层次的思考。以下图片是学生完成的作业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