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学工动态

学生发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变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传承——薪火相授 存文化之根

发布日期:2016-07-13    发布人:管理员   访问次数:

      (人文实践队讯 记者:胡元杰)76日早上7时人文暑期实践队从张家界出发 ,前往桑植县文化局开始了一天的采访调研活动。桑植县文化局李副局长李法龙和非遗保护中心的侯碧云主任热情的接待了人文学部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并与大家深入交流了桑植民歌的传承情况。

        据侯碧云介绍,桑植民歌起源于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桑植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交融,文化内涵被人们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受地理环境限制,以及交通的不发达,人与人交流只有通过声音来传达感情,渐渐人们在劳作过程中传唱一些独特的民歌来调侃以及解乏。1956年桑植县第一条公路的修通,带动了桑植当地社会的发展,但也使桑植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交通的改善催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但也使得一批集体的劳作方式消失也使得与之相关的民歌逐渐无人问津,甚至失传。

自桑植民歌被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以来,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保护和宣传。侯碧云强调,在保护桑植民歌的方法中,他们首先是整理、记录和出版有关技艺资料,并且成立传承人师徒制度授传技艺,加强传承人的培训练习,以及多举办一些展演、展示和学术交流。桑植县也颁布了《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并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使得桑植县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湖南省前列。

        在提及桑植民歌传承状况时,侯碧云感叹道:“由于桑植民歌来源于生活,只有在劳动和生活中才能最好的体会其迷人之处。但社会的变迁使得这些客观条件不复存在,当今的年轻人也因此很难从内心深处与桑植民歌产生共鸣,导致现在传承人中“老龄化”现象严重。所以桑植县文化部门在传承方法上积极进行一系列创新。如对《花大姐》等一批桑植民歌进行改编,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挖掘桑植民歌的新内涵,使得桑植民歌也能够紧随时代发展。并且让桑植民歌走进当地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从小培养新一代对桑植民歌的兴趣。桑植县还与高校合作建立桑植民歌的研究基地。”

        尽管当地政府对桑植民歌的传承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但桑植县并没有忘记初心,无论如何创新,却始终保留着桑植民歌的本真,保护着传统内涵。正如候主任所说:“不同风格,不同形式,都只是为了一个相同的目的将桑植民歌最本真的文化传承下去。"桑植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却不惜投入数千万巨资修建桑植民歌广场、大剧院、非遗博物馆和开展活动、赛事。这也正印证着桑植人民保护非遗的决心。


说明: http://renwen.hustwenhua.net/uploadfile/20160713172532474.jpg


说明: http://renwen.hustwenhua.net/uploadfile/201607131725084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