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学工动态

学生发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关爱空巢老人 践行青春风采

发布日期:2014-08-02    发布人:管理员   访问次数:

    转青春网消息(大学生记者 程淑颖 杜圣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古贯今,“关爱老人”在中国历史变迁中从未褪色。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城乡差距的扩大,人口移动的频率增加。众多年轻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外出寻求赚钱机会,而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留在家中。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现已突破一亿大关,占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一半左右。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文华学院人文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走进村庄、探访农家、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政府的措施作了相关调查。
     
集市上的“失独者”    

    赣榆县欢墩县集市的早晨是热闹的,赶集之时,住在附近村子的老人踩着三轮车,骑着摩托车,载满蔬菜水果,穿过村子的泥巴路,来到集市马路的两旁。王奶奶也是集市里的一员,与热闹的集市氛围相比,衣着破旧、白发苍苍、嘴里还有根烟的老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王奶奶是山东临沂人,今年已经八十岁了。队员们了解到老人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但老伴去世后,老人就一个人生活。大儿子患有股骨头坏死,而二儿媳妇不肯答应让老人过来一起生活,三个女儿也不愿意照顾老人。唯一的侄女,在武汉攻读博士学位,但却难得回来见一面。

    虽然三个女儿有时会补贴一下王奶奶的生活,从当地政府能拿到每个月60块钱的低保,但老人生活依旧拮据。王奶奶只好拖着衰老的身体来集市上卖烟草补贴生活费用,而粗糙的卷烟叶只有老人们才喜欢抽,卖不了多少钱。

新农村的“空巢人”

    白发人送黑发人,没有子女的痛苦“空巢人”。住在欢墩镇孙净埠村的范爷爷和钱奶奶,范爷爷年轻时是生产队队长,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当兵负伤,当时雇了一个保姆照顾他,不久他与保姆不辞而别,十九年来,再也没有回家。十年前,年仅42岁的二儿子患直肠癌去世,为给他治病基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说到这里,老人不禁双眼含泪。

孙净村的范爷爷和钱奶奶

    现在,家中无地,老两口也没有能力务农,每天也就吃点剩饭剩菜,二儿媳只是有时候给他们送点菜。孙子在外打工,留下两个重孙在家里。大的今年就要上小学一年级,老两口眼睛不好,家里唯一的电视机也只能用来听听新闻。老两口在家里除了吃饭,天一黑就睡觉。实践队员问老人最大的心愿时,老人只说了两个字,等死。临走前,五位实践队员凑了100块钱,捐给了老人。

    不孝黑发人,痛苦白发人。70岁的丁奶奶有2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家里留下3个孙子,1个孙女。五年前,丁奶奶还收养了一个双亲去世、年仅10岁的小女孩,认作“侄女”。高中阶段,当地政府免去小女孩的学费。今年刚参加完高考,丁奶奶在为学费发愁。老人说虽然生活艰辛点,但侄女一个人无亲无故更可怜,我们家加双筷子加个碗就可以了。因为有儿子,享受不到政府的补贴政策。

敬老院老人下棋

    白发人靠白发人,有心而力不足。86岁的李大爷,患有脑血栓已经好几年了,经常可以看见他一个人扶着轮椅慢慢地走在村路上。5个儿子中,大儿子的已经60多岁了。子女们没有和李大爷一起住,请了一个老妈妈专门给李大爷洗衣做饭,偶尔也会过来看望李大爷。大爷每年可以从政府领到两千多的补贴金。88岁高龄的张大爷有一对子女,同样患有脑血栓的他,无法下地走路。为了减轻弟弟负担65岁的女儿专门从东北来江苏照顾他两个月。大爷每个月的补助金只有90元,完全不够所需药品的开支。
   

实践队员采访敬老院老人

敬老院的“家人”

    赣榆县班庄镇社会福利中心,是公立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归属民政部门党委直接管辖。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户、退伍军人或者是无子女的单身老人。1992年由政府拨款建立,由办公区、居住区、娱乐休闲区、公共食堂等组成,福利中心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备,浴室、棋牌室、麻将室、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现居住有42名孤寡老人,居住房间大多是双人间,房间里还有彩电。

    据了解,在医疗方面,入住的老人配备有专门的厨师和来自农村合作医疗的护理人员,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跟县里的博爱医院联系,医院将派专车免费接送治疗。在饮食方面,伙食可以选择统一由食堂提供或者根据口味自己做饭。公共食堂有两位厨师,他们每隔一天去采购新鲜食材,保证每天的饭菜都不重样,并且每天中餐都会保证一荤一素一汤,逢年过节还会加餐。 


    走进敬老院,可以看见两面的墙上画有漫画,上面写着“请你紧紧的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走”。老人们正在活动区进行他们喜欢的活动,有打扑克牌,有看电视,有下象棋。老人的愿望很简单,只要有个像家的地方,不愁温饱、不惧风雨。

敬老院里的孙奶奶

    福利中心年纪最大的一位孙奶奶今年95岁,在福利中心生活了22年,儿孙因为工作原因无法赡养她,整个晚年就在社会福利中心度过,虽然一人独住一间房,但平常可以与其他老人在一起,女儿也会经常来看望她。73岁的孟爷爷曾在东北当兵,谈及往事,他最自豪的经历是在彭德怀军中度过的几年军旅生涯。每天能够在福利中心晒晒太阳、聊聊天是他晚年最大的享受。 

    社会福利中心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相比起在外的“空巢人”有着无比幸福的地方。但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被关注,这不是简单的扩大社会福利院规模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子女对老人晚年生活的尽心尽孝。

爱老人的“践行者”

    在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了八年的王德良为实践队员们导游,帮助队员们与所居老人沟通。他说:“这里的老人基本上都没有下一代,多为单身老人,其次就是家人没有赡养能力,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修建社会福利中心,并对老人们发放基本生活补贴。”

敬老院负责人向实践队员讲解

    虽然,在福利中心的工资待遇要比之前的低,但是与老人们的深厚感情,促使他无怨无悔的做了八年福利院工作。起初,家人并不理解,还多有怨言,但他的那份坚持渐渐转变观家人的观念,开始支持他的工作。现在,上初中的女儿常常在放假时间来到福利中心做义工。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较少,平时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甚至过年的时候,也是几个工作人员循环倒班。所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期间24小时住在福利中心,只有换班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家休息。王德良说:“这么多的老人离不开我们,需要我们的关心。我们怎能扔下不管呢!”

    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年满 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每个月有60元的津贴。

    据了解,福利院提供每个老人每月40元零花钱,政府同时给每人每月拨款90元,养老保险同样由政府提供,超过80岁的老人,老年委员会每月还有50元的零花钱,超过90岁的则有100元的补助,百岁老人则每月外加300元的零花钱。此外,逢年过节还会有额外的补助。老人百年之后,殡仪费用由政府支付,殡仪相关事宜由福利院全权处理。

实践队员凑钱给范爷爷和孙奶奶

    据了解,班庄镇社会福利中心未来的发展计划将在欢墩镇旧的敬老院上扩建一个新的福利中心,设施将会更加齐全,老人的生活质量会更好。
 


记者手记

    灰蒙蒙的天空,细雨之中,一个蜷缩的背影,一袋子粗糙的烟草,一双湿透的布鞋。这是我在热闹的集市上看到王奶奶的第一印象。

    木门吱呀一声打开,苍蝇在昏暗的房间里飞转,小憩在残羹剩饭上。这是我走进范爷爷和钱奶奶家的第一印象。

    老人们在树荫下聊天、下棋,在活动区里看电视、听音乐,在干净整洁的食堂里坐着吃饭,这是我走进社会福利中心的第一印象。

    不禁让我想起狄更斯说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每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人而言,有一个像家的地方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好的社会、好的时代。

    总有一天,时间会把青春的面容深深雕刻,带走生命的活力,留下晚年的孤寂。谁都有变老的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关爱老人,给老人一个家,个人和政府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