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学工动态

学生发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实习札记】李博:做有良知有胆略的新闻人

发布日期:2014-08-08    发布人:管理员   访问次数:

       人物介绍:李博,201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文新社社长助理,外宣部部长。自去年9月进入文新社以来,先后在湖北省各大报纸、新闻网站上发表稿件20余篇,因在学院对外工作中表现突出,先后三次荣获学院“优秀记者”称号,并荣获2013年度对外宣传突出贡献奖。今年暑期先后在《武汉晚报》、《长江商报》进行认知实习,近20天发表稿件32篇,先后采写了《好心人盼花坛宝宝早日归家》、《大数据时代中国企业要转型》等具有影响力的新闻稿件。

 

 

 

(李博在武昌区残疾人艺术团采访)

 

 

     东湖之滨11层高的知音传媒大厦,这一传统媒体曾近10多年黄金期的时代印记。

 

      站在8层的办公室里,东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7月起,我正式入驻长江商报,开启了“学校-采访地-报社”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 实习近20天,实习记者这个岗位给了我很多独特的精神体验,在我的世界里他们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没有“驰名商标”但要懂得自我营销

 

 

      假期前,我的实习方向有:《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长江商报》,三个契机并非源自特殊的外力因素,而都来得益于我的“自我营销”。

 

      与都市报新媒体部的记者结识是因为系里的一次活动,当时,我承担了活动的协调、组织任务,与他们接触较多,活动顺利开展后,离别时他们向我提出了实习的邀请。

 

      商报的老师是在学院揭牌仪式时认识的,作为媒体嘉宾,当天老师是我的接待对象,老师给我留下了一张名片,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我才开始实施我的“自我营销”计划:我根据老师所跑的战线,把当时发现的几条不错的新闻线索提供给了他,几条线索最终都转化成了稿件见报,紧接着我又结合校园热点采写了两篇校园新闻传给了他,两篇稿件我都反复打磨,虽然稿件篇幅较小,但我都争取让他对我的写作水平进行评价。经过一系列的铺垫,我才正式提出了请求,一切便水到渠成了。

 

      而和晚报记者的结识则颇有些像电视剧的桥段了。6月8号高考,商报人手不够,我便被老师临时安排去蹲守考点。8号一大早武汉二中考点门口汇集了各路媒体,晚报的一名年轻的女记者把我误认成了在编记者,便递上了名片和我聊了起来,没想到这名记者便出自文华新闻系,并且当年她的辅导员就是如今我的辅导员。真是神一般的偶遇!

 

      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已经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算我们没有985、211名校学生的强大品牌效益,也没有商界、政界精英子弟强大的人脉和财力开路,我们仍然可以自己推销自己,自己去给自己赚取机遇,自己给自己开拓平台。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既然无法决定起跑线,但我们仍可以决定自己的跑道。

 

 

      态度是最好的刻刀

 

 

      第一天去武汉晚报报道,办完手续,已是下午4点多。当天的版面基本已在收尾阶段。我仍有些不甘心,便找了老师要了一条原已经被放弃的线索:一女子在公交上吃榴莲面包。这类线索既不典型,也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其他记者放弃也确实不为过。但我嗅到其中的新闻价值,随即拨通了目击网友的电话,经过20多分钟的采访,详细了解了当时的现场情况,一篇《紫衣“早餐姐”公交上先吃榴蓮面包子 混合怪味熏恼一車人》短消息在下班前半个小时内顺利完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这篇稿件被安排在了版面的头条,并且当日被新华网等10余家网站转载,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我欣喜万分。

 

      然而,接下来的实习,并没有一开始时这样幸运了,每天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去报社,却经常没有版面,一闲便是一整天,于是我决定提前去商报实习,同时晚报的业务也不放弃,有线索时电话采访完将稿件传回报社。

 

      在商报做的是武汉地区新闻,时政、社区、教育都有所涉猎,每天在各种会议、活动之间奔波。大多数的会议和活动并没有大的新闻价值,但报社出于对口线关系的维护的考虑,还是要象征性地安排实习生独自前往。同部门的一些实习生,遇到这种线索,会巧妙地选择一些理由推脱,本有些愚钝的我,任何线索都是来者不拒,并且我也相信,事在人为,只要用心去倾听、去挖掘,便一定可以做出有价值的新闻。

 

      7月13日在华科参加2014中国市场营销年会,当日的既定计划是出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消息,拿到会议议程,我便想打破这一计划,500名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企业家到会,含金量必定很高,不做一篇大稿子甚是可惜。经过与老师和当日值班编辑一番协商,最终决定做一篇1500字左右的大稿。

 

      然而等到会议开始后,我便深刻领会到了编辑原先的用意,一半发言者用的是英文,且主办方发放的资料十分精简,加之各种听不懂的学术用语,做一篇大稿子是对记者水平的巨大考验。下午六点会议结束回到报社后收罗一些营销学、传播学的相关资料快速补习,然后再反复回放录音的重要部分,最终一篇1600余字的稿子在晚上九点做完,第二天稿件完整见报。

 

      凭借任何线索来者不拒的倔强个性,实习将近20天,我已经在两家报社发表稿件近30篇,字数突破20000,与各报社在职记者每月见报字数相差无几。我始终坚信一点:任何人都是有潜力可挖的。钻石如此高的硬度,都尚且可以被雕琢得美妙绝伦,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人,任何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它,它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不违背天性和良知

 

 

      新闻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新闻人上的第一节课时接触的第一个问题,有这样一种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闻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修正的一种势能。

 

      实习中我接到了这样一条线索,一中年男子在轻轨上要求一女子让座未果,便对女子大打出手。事情确实很令人愤慨,老师叮嘱,一定要好好做,如果能做好了这将会是一篇具有爆炸影响力的大新闻。

 

      我便赶紧和线人取得了联系,然而在采访中,我却发现该女子极可能是当事女子,这样一来,整个事件的真实性,就尚待考证,即使该女子坚持称自己是同车厢乘客,我仍没有将采访继续进行下去,而是选择了放弃这条新闻。事后,我跟老师详细说明了缘由: 爆料人提供了当事男子的近身照,如果这条线索与事实不符明天一旦见报,再经网络一转载,将会对当事人的名誉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当事男子便是最大的受害者。

 

      激浊扬清是每个新闻人的职责,然而无论是浊是清,前提就是它必须是真实的,你才能将它加工成新闻,这是最基本的却也是最难做到的。在假新闻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新闻人要想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便是坚持本心、坚守良知。初次实习,我便发现,比学习技能更重要的便是找准新闻人与新闻工作的定位,我们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亦是社会发展的无形推动者,因此我们必须审慎地使用社会赋予的权力。

 

      “我们处心积虑地为改变人类生活品质而获取利润,而不是处心积虑地为获取利润而获取利润。”罗永浩的一句话曾经让无数人深思。作为新闻人,我将不为博取眼球而生产新闻,而为改变心灵而生产新闻的宗旨贯彻今后道路的始终。

 

 

      (文章来源:文华学院官网,作者 李博,编辑:rwd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