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7-08 发布人:人文记者团 访问次数:
人文实践队讯(记者 陈子鑫 李钊仪 编辑 李钊仪)聚居于渝东南地区的土家族人们,他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发展了当地的手工艺品等,他们的根艺独树一帜、形神俱佳。在创作时坚持突出个性兼顾共性的原则,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兼容并储,创作出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根艺作品。7月7日下午3点实践队出发前往咸丰县知名根雕艺术家庹先军的工作室进行采访。
工作室十分简陋,除了庹师傅只有另外一名师傅在认真地雕刻。庹师傅雕刻时绝不用任何机器,他觉得只有完全手工才能保留工艺的原汁原味。庹师傅祖上是木匠,修建吊脚楼,但他却没有继承这门事业转而遵循儿时兴趣学习了根雕。据庹师傅讲述,他做根雕从不画图纸之类的,所有的构思、立体画面都在脑中完成。在参观庹师傅的根雕作品时,几座栩栩如生的吊脚楼令人叹为观止。
根雕艺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庹师傅的根雕作品尊重原根形态与人工技艺美的巧妙结合,无拼接,根味浓,不露刀凿锯痕,观之美不胜收,抚之光润如肤。属于北派的庹师傅说:“我们更讲究自然,因势造形,在不改变根的原始形态下进行雕琢。使自然的‘奇’与人工的‘巧’有机结合。”让粗糙的根材化腐朽为神奇,庹师傅如画龙点睛一般将原本不起眼的树根雕琢成精美的根艺品。
庹师傅十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在他家里的墙壁上随处可见他的书法作品,他还说自己的根雕作品有一些就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富有韵味。在谈及挑选传承人的问题时,庹师傅告诉队员:“我会先问他们对传统文化是否有了解,比如书法、绘画、诗词等。希望他们在古典文学这方面有所爱好。”为什么这么执着于传统文化,庹师傅解释道:“我不希望有人是为了赚钱来学习这门手艺,毕竟想真正学好它并不简单,如果你单纯地只想学可能雕不出那种味道来。”庹师傅曾收过多名徒弟,但至今出师的仅有三位。他以雕刻一只牛为例,牛代表着一种力量,雕刻是就要把这种力量赋予到根材中,让人能感受到一种神韵。他说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将创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这也是作为一名匠人所应恪守的。
“雕根的人绝不会忘根。我们要真正地传承下去,把作品做好。”而谈及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问题,这位根雕大师认为,他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坚守工匠精神。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门民间艺术,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