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校园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园动态 -> 正文

校园动态

传统戏曲进校园,领略汉剧之美

发布日期:2024-11-03    发布人:文华人文学部   访问次数:

人文记者团讯(文字记者 杨璐瑶 李静媛 文字指导 卢云芳 摄影记者 胡锐杰 许婧 文字编辑 李唯 图片编辑 李静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戏剧的魅力,10月30日下午两点整,人文学部于博学楼5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以“汉剧之美”为主题的传统戏曲进校园讲座。本次讲座由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大师第五代传人、武汉汉剧院副院长王荔担任主讲人,文华学院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谭邦和教授主持,文华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彭晓艳副教授、湖北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文化品牌研究所所长王芳副教授、中文系教师及两百余名学生出席并聆听本次讲座。

王荔老师走上台来,她身着深紫时装,腰间束带,雍容挺立,一双明眸顾盼生辉,一下子吸引住了全场观众。讲座伊始,她向师生们概括性地介绍了汉剧艺术及其他传统剧种的异同。她指出汉剧旧名楚调、汉调,虽为地方剧种,实为京剧的母体,当年完整的说法是“汉调北上,徽班进京”,促成了京剧的诞生。汉剧的主要贡献是将来自鄂西北的西皮和来自鄂东的二黄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京、汉等剧种的主要声腔。京剧的韵白用的是湖广韵和中州韵,一般人听来几乎与汉剧无异,两者差异较明显的地方在于汉剧的念白比京剧更嗲一些。兴之所至,王老师扮起小花旦,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念白:“啊,小姐——”,同样轻快流畅,汉剧的念白果然更加娇俏。其后,师生们共同欣赏了一段大屏幕上汉京徽轮流演唱的《贵妃醉酒》经典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经由王老师指点,大家发现京剧和汉剧在唱词和声腔上十分接近,比之节奏缓柔一些的徽剧更显英气。

接着,王荔老师介绍了汉剧中的“四大河派”和“十大行当”。通过视频展示,观众们了解到汉剧行当影响着京剧行当的分类,汉剧的“一末”“三生”“六外”“七小”“十杂”同属京剧里的生角,“四旦”“八贴”“九夫”同属旦角,“二净”即花脸,“五丑”即丑角。“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这句老武汉话讲的是一个人蛮能干,么样都演得来,么样都干得来。”王荔老师进一步解释,“从某种角度说,京剧就是简化了的汉剧变异而来。”

随后,王荔老师回顾了当年汉剧演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外地演员“到汉口拜码头”的风俗,介绍了吴天保和陈伯华两位鼎鼎大名的蔡甸籍汉剧表演艺术家,分享了他们如何创作《闯王旗》《红色娘子军》这样的汉剧现代戏,在汉剧改革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王荔老师深耕舞台表演多年,接下来说到汉剧表演的艺术特色和演员的表演功底,更是全情投入,娓娓道出,满满干货。传统戏曲表演具有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特点,曲艺演员在角色塑造、情感表达和专业技巧等多方面需要多年的学习和钻研。实践紧跟理论,王老师现场演示,表演站立、喝水、开门、行军和上马等动作,从手、眼、身、法、步诸方面细细讲解,还指出老生戴髯口,武生戴靠子,得顶颚骨,挂耳朵,扯头皮,勒胸肺,很多时候演员是在大量缺氧的情况下完成所有表演,这让大家充分体会到曲艺演员的不容易,体会到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王荔老师展示了她主演的两出汉剧作品《宇宙锋》和《红色娘子军》的经典选段。屏幕里王老师活力四射,讲台上她声腔利落,洋洋盈耳,从舞美服装、表演动作到声腔技法等各个角度一一阐述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差异,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王老师还强调,戏曲表演讲究“七分投入,三分清醒,不能十分陷入”,否则“孟姜女哭长城,只会哭,没法唱和演了”。王老师用生动精彩的表演和深入浅出的话语向观众展现,有别于西方流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中国传统表演如何自成一体,创造独具特色的艺术之美。

在正式演讲的尾声,王荔老师加了几则俏皮的“小广告”。她鼓励在场的同学们学一点汉剧表演小技巧,让自己的身段和眼神出彩,无论是平日里穿汉服出片还是未来参加职业应聘,都会胜人一筹。王老师还热心地为武汉汉剧院招兵买马,鼓励有爱好、有干劲的同学学习和从事汉剧剧本的创作以及汉剧艺术的研究。武汉汉剧团将从11月17日开始,在武昌万象城旁边的天一剧场举行系列表演,演出青春版《王昭君》等剧目,王老师欢迎大家前往观赏。

互动环节中,有王荔老师的戏迷问,汉剧剧目众多,但大多是家国历史题材,好像不及越剧里的爱情婚姻题材拥有更多的观众,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又有观众问,现代观众很想从观赏表演中获得娱乐,汉剧里有幽默戏吗?还有人问,现代戏曲的创作方向当以守成为主还是以开拓为主?王老师回复道,百戏百态,各个剧种都自有特点,有花部有雅部,有的上得厅堂,有的下得厨房。越剧的吴侬软语宜于演绎家长里短的绵绵柔情,而汉剧的西皮腔高亢刚劲,加上方言特色,更适宜演绎正剧。其实,汉剧里也有活泼有趣的剧目,比如平民戏《打花鼓》,而且武汉汉剧团致力于研究现代观众的口味,尝试创新,近年就创作了小剧场穿越剧《又见卓文君》,里面有角色身穿古装,脚踩平衡车,观众看了乐不可支。当然,戏曲创作和表演应当以传统起步,不忘初心,坚持讲好包括传统文化历史在内的中国故事。现代戏的改革无论是使用大规模的舞台布景,还是回归传统的一桌二椅,还是借鉴现代话剧的抽象化布景,都应基于真善美,表达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利用现代艺术形式,为传统戏曲注入新活力,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长,为汉剧舞台赢得更多的观众,是汉剧工作者正在攻克的课题,也欢迎更多的汉剧爱好者加入进来,共同复兴汉剧艺术,打造武汉的现代戏码头。

最后,谭邦和教授进行总结,高度评价了讲座的意义,感谢王荔老师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汉剧艺术的盛宴,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汉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一片热烈的掌声宣告本次讲座圆满结束,相信在汉剧艺术的启迪下,未来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共同书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