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7-05 发布人:中文系 访问次数:
一、课程概况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64学时,4学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等方面的重点理论知识;使学生较为深入地掌握语言文字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学习相关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肖牡丹老师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十余年,拥有丰富的课程教学经验。王芳老师读博期间专门研究现代汉语方向的课题,有扎实的相关科研基础。刘晴老师则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给课程带来新的内容角度。
二、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均围绕“中文+”框架下的现代汉语课构建完成,并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针对性、阶段性的调整。教学日历按照要求,每堂课及时完整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系统、有序地掌握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现代汉语是中文系的专业核心课,计64学时,4学分,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学生。在“中文+”框架下的现代汉语课是语言类重要基础课。其后学期相继开设的新媒体写作与运营、非遗保护与研究、语文教育、文化品牌策划与管理方面的课程都需要现代汉语提供知识与能力支撑。现代汉语课还为其后学期的普通话口语训练、演讲与口才、语言学概论、汉字与文化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教学包含课上与课下两个环节,课上完成:1.基本概念讲解2.语言生活实例分析3.学习项目展示互评。课下完成:1.网上精品课等学习资料的观看2.学习平台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完成课程全部内容的学习。课程设置包含三个模块:专业理论和知识要求、实践操作、素质培养。理论知识模块讲授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实践操作包含语言文字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分析及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素质培养要通过传授知识,提升技能,使学生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语言研究工作打好基础。课程设置体系面临的问题是:基本理论专题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三大板块内容的比例设置。解决这一问题时,通过学习和研究对标内容,研究学校、学生实际,保持现代汉语核心内容不变,注意与“文华中文+”培养目标协调。理论深入浅出,实操比例加大。
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内容设置与文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存在一定矛盾,部分章节内容多、难,练习与实践时间不够,学生遇难而退,学习兴趣受挫。解决策略是:1.调整教学内容,一些知识学习分散到相关课程。降低理论难度,增加课程内容与社会的关联性和实用性。授课重点是引领学生关注语言生活,增强语言敏感性,掌握语言文字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2.将理论性较强、功底要求较高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及资料,供有意报考研究生和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学习。调整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对理论知识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对语言现象有了敏感性,课堂互动活跃、课外线上交流增加。
课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其中语音方面,元音、辅音、声母、韵母等基本概念、分类依据在理解掌握上有一定难度;词汇中语素、词、词组的区分、短语的层次分析,这些语言分析基本技能很重要;语法方面的概念、语法分析都既是难点又是重点。从以往的作业、考试、学生座谈过程中,学生反映课程有难度,主要就是说这些内容。在实际授课中发现,这类内容只讲还不够,讲清楚讲透彻是一方面,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面对时,学生仍然无从下手。因此必须讲练结合,才能有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课程采用了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来拓展教学时空,并抓重点抓难点,讲练结合,让学生真正能把握所学内容。讲练结合,还必须及时反馈。课堂上的作业点评,往往是学生很喜欢也很有收获的环节。从情感上,学生喜欢听老师点评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这让他们有成就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得失;从认知上,只有及时有效反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消化一个个知识难点。
现代汉语课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把搜罗来的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与理论印证、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明白理论源于生活,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语言事实。在此基础上,课程也在建立完善各种案例库、习题库,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三、教学过程与形式
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学生是被动学习,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理论知识基础不牢固、应用能力弱,对语言学科不感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任课教师认真听取学生、同行、督导组的建议,调整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启发、诱导式教学,增加课堂互动,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模式包括: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并重、课内学习与课外思考有机结合。如课堂上引入网络年度热词预测、作业中布置汉字书法展示。课堂上采用归纳法、讨论法、对比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法。打通课程壁垒,与写作课等课程相互促进。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改善教学手段和模式后,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主动思考、提问,课程参与度提高。
信息时代早已来临,高校教学手段也不能停滞于传统课堂形式。除了课堂使用更高效、形式内容丰富生动的PPT外,课程还将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相结合,教学手段更为多样、有效。这是在疫情中线上教学过程使用的平台,线下课堂重启后,线上平台仍然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需要延展的知识点、案例,以及作业、资源补充,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
作业是学习效果提升的重要辅助,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学生人数多,作业的检查与评价难以完成。改进措施是:1.精简作业,针对重难点、突出趣味性;课堂互动、平时作业、大型作业与期末考核联系起来,重过程、重质量。这样作业在线上留有痕迹,记录学生学业成长变化。2.及时抽查并评点作业,课堂展示优秀作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做得效果是课堂互动主动了,课下学生乐于运用碎片化时间完成作业,巩固了学业、感受到了乐趣、另外还具有环保、挤兑无效刷屏时间的效果。一次布置有关方言与普通话作业,要求学生提交普通话和方言相对照的诗词朗诵。学生们对这个作业非常感兴趣,甚至有学生记者就此写了一篇新闻稿件刊发在《楚天都市报》上。学生认为,这样的作业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差异,认识到方言是值得尊重的。
本课程最突出的创新点在于线上线下学习结合,尝试翻转课堂的使用。线上线下结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能在学习平台上学到更丰富、深入的专业知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可以在课下查阅、复习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内容。平时考核放在线上,也大大提升了作业评阅打分的效率。翻转课堂使得学生课下自学能力增强,课上师生互动、讨论时间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