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6-10 发布人:中文系 访问次数:
《新媒体写作》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这门课程并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专业课,而是在学校提出传统文科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朝应用型方向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文华学院中文系创造性的提出了“文华中文+”的专业培养理念之后新增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为刘晶副教授,教学团队还有彭晓艳博士、肖金云博士,以及来自业界的方蔚老师和郭曼老师,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一、课程建设思路
由于是一门新课,首先就要找准课程的定位。一方面,《新媒体写作》课程是本专业的方向课,属于“中文+”类的课程,开在大二下学期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已经上了一半的时候开课是比较合适的。另一方面,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课时安排上计划16课时的理论加上16课时的实践。
课程建设任务分为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层层递进,时间上是从2015年到2019年。第一阶段(2015年)是学习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计划是广泛研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高校的相关教材,以及业界的相关培训资料,有必要的话可以延伸到2016年。第二阶段(2016年)是初创课程阶段,这一阶段的计划是根据前期教学情况、学术前沿、专家意见、业界反馈等来制订教学大纲、完成课程讲义,并考虑课程教材的出版。第三阶段(2017年)是教材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计划,是在申凡、谭邦和、舒咏平三位教授的指导下,组建教学团队完成教材的初稿编撰。第四步(2018年)是深化课程内容阶段,这一阶段的计划是结合前沿的研究和案例,着重进行课程内容的升级,并修订教材书稿,付梓出版。第五步(2019年)是优化课程设计阶段,对《新媒体写作》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考核方式等进行精心设计,使课程整体质量再上台阶。近三年的建设规划,在验收材料中的《优课建设材料·课程建设规划》有详细说明。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种课程相关的计划或方案,是在整个课程环节中,旨在使学生达成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获得迁移的、促使全面发展的经验的计划。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对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进而产生新的课程方案,而课程设计是课程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新媒体写作》课程的目标主要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课程体系建设四个层面。第一,知识层面的目标: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应能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较全面地掌握有关新媒体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二,技能层面的目标: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要能通过学习这门课,掌握新媒体写作的写作方法,能在新媒体上进行写作,并能运到一些具体技巧。第三,情感、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写作观,不为商业利益冲昏头脑,作为一个新媒体写作者,应有原则和底线。第四,作为“新媒体写作与运营”的专业方向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媒体策划与制作》、《新媒体运营与推广》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只有优化课程内容,才能从基础上确保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要的内容传达给学生,并为他们所接受,这需教师提前做好备课工作,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新媒体写作》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设计:首先,课程要介绍新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的概念和发展,新媒体写作的含义和时代背景,以及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媒体写作的异同。其次,讲授新媒体写作的创作观、题材处理上、写作形式构思上、语言表达上的理论方法。第三,分析政务类、营销类、休闲类、微创作类作品的新媒体写作技巧,这几种都是新媒体写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受众面广的类型。最后,讲授新媒体写作出现的语言、道德、法律问题及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写作观。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第一,通过分析“新榜”中排名前20的微信、微博、抖音、头条号等,深入了解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媒体写作的差异。第二,由于目前微信公众号是受众面最广的新媒体作品展示、传播平台,学生要掌握操作流程,进行个人或分小组申请微信公众号的实践。第三,运用理论教学中讲授的方法和技巧,创作宣传类、休闲类、微创作类的新媒体写作作品,并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第四,学生寻找相关案例,分析其中存在的语言、道德、法律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这两方面的内容设计,较全面的包囊了《新媒体写作》课程的框架,并且与课程目标是呼应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二)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设计
1、教师角色设计
因为《新媒体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条指导思想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不在是课堂的唯一主人了,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本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主宰课堂的“传道授业者”朝向参与课堂的“学习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强调课堂中师生地位的平等。而教师角色的转换,也推进的学生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
2、教学方式设计
由于这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启发引导法、案例分析法、专题分享法、小组作业法、互相点评法等等。如在理论教学环节,在开始讲移动新媒体写作的“交互性”创作观时,教师会先引入了一个抖音案例,先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后感,教师再进行总结,引出当结课要学习的内容,这里就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在本课程中使用较多。又如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新媒体大号在主题定位、形式内容方面的特点,感知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媒体写作的不同,这里就采用了观察发现法。再如学生在创作了宣传类、微创作类的新媒体写作作品后,要求作者阐述自己的创作构思,其他同学和老师对这个作品进行评论和打分,这里就采用了互相点评法。
(三)课堂教学和管理设计
1、课堂教学设计
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运用新兴教学技术,使课堂呈现“有序”“有效”“有趣”的良好氛围。具体来说,《新媒体写作》课程不仅仅关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与写作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课前阅读、案例导入、理论解析、例题练习、案例学习、总结提升、课后巩固的教学策略。
2、课堂管理设计
课堂管理上采用宽严并济、松紧适度的原则,一方面强调课堂纪律,严格考勤、加强督促,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请假也不会为难。营造严谨而不拘束、活泼而不失控的良好课堂氛围。、
(四)课程考核设计
采用过程性和总结性相结合的原则,平时成绩和结课大作业成绩各占一半。具体来说,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参与课堂互动、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给分,期末考试采用结课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这样就避免了平时不进行训练,只靠一个作业就能轻松拿到学分的现象。学生必须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阶段任务,最后水到渠成的能独立做好大作业。以下为学生进行平时作业分享的照片:
三、教学创新模式
《新媒体写作》课程采用了“课堂内外打通、技能与实际结合、师生共同进步”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首先就是课堂内外打通。《新媒体写作》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不是只停留在课堂内部的,还延伸到了课堂外。课堂外,刘晶副教授指导“文华中文”新媒体创作与运营项目团队的学生进行新媒体写作与运营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其次是技能与实际结合。不管是在《新媒体写作》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教授都一直强调理论技能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最后是师生共同进步。由于本课程的教师角色是参与课堂的“学习引导者、合作者”,作为合作者,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学生能获得了益处,教师自己也能在此过程中不断进步。通过《新媒体写作》的学习,一些学生也获得的成果,有的同学在新媒体写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毕业后自主创业从事自媒体创作;有的同学毕业后从事宣传、营销类新媒体写作工作;有的同学在校期间开始尝试做自媒体公众号。在进行《新媒体写作》课程教学创新的同时,教师也在这一领域里不断取得教科研成果,实现了师生的共同进步。以下为刘晶副教授主编、彭晓艳博士和方蔚老师副主编的教材《移动新媒体写作》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