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部《失独》纪录片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郑潇(前中)
《失独》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失独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荆楚网消息(记者沈素芬 实习生王志炜)5月24日,记者获悉,来自武汉文华学院6名大学生拍摄的《失独》纪录片荣获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七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提名奖,成为全球入围该奖项的的70多部作品之一。
文华学院学生黄良曦、沈欣、邱宸星、许辉、赵星瑜和李雪,来自该校2013级新闻系。2015年起,6名学生组建了一个名为“ACUT”的纪录片团队,由该系老师郑潇带领,从2015年4月开始《失独》记录片的准备工作。
“当时考虑到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失独问题日益凸显,我们萌生了用纪录片拍下这一社会现实的想法。”“ACUT”成员许辉介绍,6名学生当时说干就干起来了,不过大家都没想到拍摄过程极其坎坷。“我们从去年4月开始准备,5月开始在武汉找拍摄对象,发现非常艰难。”许辉说,在沟通中,大家发现,失独家庭群体普遍很封闭和排外,他们不愿意和别人谈孩子,更不愿意轻易将自己失独后的生活状态让别人看到。
QQ、微博、微信、电话……各种方式都试过,沟通收效甚微。“后来我们通过搜索网络,得知武汉有一个失独者互助组织——‘连心家园’,通过好心人牵线,联系上了组织负责人李铭兰老师。”在李铭兰的帮助下,大学生们得以掌握一批失独者的联系方式。许辉说,最开始的沟通还是和以往一样,失独家长们普遍不愿出镜、甚至接受采访。“我们只能一次次通过短信、qq等较为‘婉转’的方式,先和家长们聊天,最后一点点说服他们与我们交流。”“每一次沟通前,自己都要做很大的心理建设工作,因为被拒绝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5年6月开始,以成功采访杨清淮张毅夫妇为标志,“ACUT”纪录片小分队终于在拍摄上走出实质性一步。从2015年5月到2016年4月初,近一年时间里,6名大学生采用不断交流、主动为失独家庭提供帮助等方式,一点点融化了失独家长的心,他们的真诚赢得一个个失独家长的信任,纪录片最终得以顺利拍完。
“拍摄期间,孩子们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和我沟通拍摄过程中的难题,每拍完一次就一遍遍地剪辑,发现不足后再去拍更多素材。经过反复讨论和不断调整,才做出这部纪录片,非常地不容易。” “ACUT”指导老师郑潇说。
记者留意到,在纪录片的末尾,大学生们都表达了自己拍摄完纪录片后,对生命和感情的新认识。黄良曦说:“我们这一代人由于计划生育,基本上都没有兄弟姐妹,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谁都不知道。这一年通过走访失独家庭,我真切地体会到,好好活着,就是父母最大的希望。”“在接触武汉这些失独家庭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那些安慰、钱财在这些失去孩子的家长面前,都太单薄了。他们太需要实实在在的精神慰藉。”邱宸星说。团队成员许辉还告诉记者,在采访中,很多失独家庭都提出政府能够组织失独家庭 “集中养老”的愿望,“他们的请求是基于自己目前在社会中受到的各种刺激,我们很能理解。接下来,我们会为他们的愿望鼓与呼!”
据悉,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从2000年开始增设的一个重要竞赛单元,广受海内外大学生群体的瞩目,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的影响逐年扩大,是华语地区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并具有延续性的学生影像作品赛事,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最重要活动之一。本届大赛共征集海内外参赛作品4033部,经由百余名来自全国的大学生评委的初评,确定了原创影片大赛入围作品7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