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4-15 发布人:文华人文学部 访问次数:
大学生们喜欢的非遗课程怎么上效果更好?文华学院将省一流课程非遗课堂搬到花间田野体验,吸引了文华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等高校70多位师生参与。
3月30日,马鞍山森林公园太渔桥油菜花海里的非遗体验课堂,身着汉服的学子,进行古琴、琴歌、吟诵、书法、围棋、品茗、民歌、民间舞蹈、投壶、鱼龙、舞龙、太极、健身气功等十几项非遗项目的体验课精彩展示,并与游客亲密互动,体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
放眼望去,远处一群穿着汉服、舞服、武术服的学生们,背着古琴、茶具、笔墨纸砚,举着小巧的鱼龙、霸气的长金龙,有说有笑,缓缓走过太渔桥,走过长长的廊桥,到达百亩油菜花海。
在花间小道旁边,有几位女学生正在给同伴做妆容,一描一画,一拢一簪,游刃有余,呈现出金色的花丛和汉服、古典妆容完美搭配的画面。
在不远处茅屋下,有几个衣着古代书生装的学生,在桌上铺着笔墨纸砚,一笔一划,控笔运腕,学习中国书法。旁边的绳子上,晾着多幅已经刚写好的书法作品,有小篆、行书、楷书等,引来游客们观赏和赞叹。
在花海高处的草堂里,正在上古代问礼课。一声“起”“兴”,学生拜见非遗代表性项目东腔调吟诵传承人陈思中老先生后,便开始了非遗体验吟诵和弦歌。陈老先生身着汉服,讲解诗经《麟之趾》,并用东腔调吟诵:“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古朴的吟诵声、抑扬顿挫的东腔调,学生们仿佛穿越了时光,看见古代老先生在教学,还感受到了长辈对自己的殷切的祝福和期待。
大家煮泡了湖北赤壁青砖茶、赤壁明前春茶、云南古树生普。这是茶文化研究员陈永倩的泡茶日常。茶香悠远醇厚,让人口舌生津,大家赞不绝口。听着琴歌、喝着茶,遥想着古人,岂不快哉。
花田旁舞龙队的十一位少年正在王亚伟老师的指导下扎制龙头,龙头威风凛凛。不久,一条金黄色的长龙在花丛中蜿蜒、游走,它沿着花海,一会追逐小鱼龙,一会追逐着龙珠,特别引人注目。
花海间三棵老树下,一少年弹奏着古琴,一少年吹箫,亭亭玉立,安静闲适。不远处,有人在书写琴谱,有人在研究围棋,有人在画画。再远处,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少年们,身着统一、大气的武术服,正在演练太极以及健身气功八段锦、大舞。在东湖花间田野之中,亦静亦动,松紧有度,和谐天成。
花田里,一位穿着古代先生服饰的长者正领着学生们吟诵陶渊明《归去来兮》和刘禹锡的《陋室铭》,学生们跟着吟诵,迎着和煦的风、温暖的阳光和油菜花的幽香,甚是陶醉。
几个追着风筝、追蝴蝶小孩,念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花田埂上奔跑,真是“忙趁东风放纸鸢”呀。“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花海中,美女老师邓思思唱起了今年最流行的《上春山》,一群穿着舞服的少女们翩翩起舞,连游龙也随之起舞。大家都被这歌声、舞蹈带动了,来不及放下手中的毛笔、棋子、茶杯,跟着一起唱起来、跳起来。
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华学院)的副主任肖金云博士、谭润芳副教授介绍,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华学院)、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古琴吟诵专委会(筹),有来自文华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等多所学校的70多位师生参与。
本次活动既是文华学院省一流课程的非遗课堂第三年在田野实践的呈现,也是高校联谊、互动,共同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的见证。
参加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国家把非遗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我们对非遗感兴趣,学得也快,愿意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田华带着同学一起来体验非遗,穿起汉服和大家一起听《诗经》、喝茶,还现场请教了古琴的弹奏指法,并向东腔调吟诵的传承人陈思中请教了关于吟诵的一些知识。他说非遗实践太有趣了,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和学习。(通讯员:肖金云 谭润芳 方蔚;编辑: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