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学工动态

学生发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2017人文暑期实践』与实践队的不期而遇 三代人的蜀绣传承

发布日期:2017-06-28    发布人:人文记者团   访问次数:

       人文实践队讯(记者 雷成龙 陈佳妮 编辑 胡元杰)“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这首《蜀绣》将蜀国风光描述得淋漓尽至。蜀绣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化精粹,每代人都默默用着自己的方式来守护它,为的就是延续蜀绣千年的传承梦。6月27日,人文暑期实践队行程的第一站,来到了安靖镇蜀绣公园,对蜀绣的民间传承与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在蜀绣公园中,实践队遇到了这样的三代人:


       冯桂英:“绣花架上成长的我,蜀绣已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冯老师出生于蜀绣世家,是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从小对蜀绣的耳濡目染,并经母亲和祖母的循循诱导后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在当地蜀绣厂进一步的拜师学艺,使她在蜀绣上有了大胆的创新。善于单面绣、双面绣以及工精艺高的异色绣,能将传统的针法、技法完美的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写意的创作手法中。“芙蓉鲤鱼”便是结合了这一创作手法,成为了冯桂英老师的代表作品。
       工作室的展厅里,展示的多数精品出自冯老师之手,交谈中,冯老师也不忘手中的针线,一针一针的绣着。闲聊中我们得知,在郫县妇联和残联的大力关注和支持下,家庭妇女和残疾人也成为了蜀绣产业的一员,为当地妇女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为此,冯老师的蜀绣工作室,收授学徒800余人,为其免费讲解针法、技法以及亲自展示并教授绣工。同时冯老师个人也从当初只为谋生计而绣到现今为修身养性而绣,将其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蜀绣的传承和发展、蜀绣文化产业冯老师也选择了用自己的一生来坚守”。冯桂英对蜀绣文化的痴迷,是大部分年轻人望尘莫及的。也正是这种坚守的精神,为蜀绣传承注入无限生机。

       青年学生:专业知识与非遗产业相结合 我们为蜀绣出谋划策

       漫步于蜀绣园中,实践队偶遇了正在体验蜀绣技艺的西华大学国贸专业学生,实践队员们也兴致满满的加入了刺绣的队伍。一同刺绣时,通过与西华大学国贸专业副教授义旭东的交谈得知,他们想通过让学生亲历的方式,让学生对蜀绣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结合专业知识,为蜀绣走出去出谋划策。
       “其实蜀绣走出去的力度是不够的,相较于苏绣而言,它还有更多地发展空间。”义旭东说道,他们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跨境电商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他们选用蜀绣做主题,就是想通过这次研究,用跨境电商的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优秀的非遗文化,发动青年学生的专业知识来传承与发展蜀绣产业。青年学生,即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非遗传承我们也在行动着。
       8岁孩童已懂简单针法
       经过绣娘的指导,大家纷纷拿起针线开始有模有样的操作起来,渐渐的便吸引了一些人的驻足观看,其中有一个8岁小女孩也投来好奇的目光,在与她的交流中了解到她的母亲和祖母都会绣蜀绣,平时也会教她一些简单的针法。她也期望将来能更深入地了解蜀绣文化并学习这门技艺。不过八岁却已如此了解,不禁为之动容。实践队后来了解到,女孩所读的惠民学校也十分重视蜀绣传承,在二年级就开设了蜀绣教学兴趣课程,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实践队与三代人的不期而遇,不正是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缩影?各种思维和模式的碰撞,产生不一样的火花,都只为同一个传承梦。非遗传承,人文暑期实践队一直在路上。